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与拓展路径
本土化是社会工作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过程,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许多实际问题也迫切地需要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来解决,但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存在政府主导为主、发展不平衡、无权感严重、社会认同度低等问题,本文从思想及理论重塑、重视实践创新、创造新的社会氛围、加强立法、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阐述应对策略,以期完善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的本土社会工作制度建设超过西方国家经历过的缓慢自我积累和自然生成阶段,以一种加快步伐迅速成型,但是出于一些原因,比如社会制度的差异、传统文化观念的根深蒂固、原有模式的惯性或延续等,仍使得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历程充满了挑战及困境。这些挑战及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主导为主。
就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现状而言,在大多数的社会工作活动中,都是政府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对于政府的依赖性比较大。虽然政府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起到促进作用,但这种政府主导的单一模式会大大降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和活力。目前,政府参与力度问题已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和挑战。
社会工作模式以二元结构并存。在当前中国的社会工作总体格局中,主要存在两种社会工作模式,一种是专业性社会工作,另一种是实际性社会工作。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是指由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的人员采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法进行相关服务,而实际性的社会工作主要是指那些在我国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中,存在一些专门进行福利服务活动的职业或岗位,它们具有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职能,工作人员多属于国家行政干部,具有行政性和半专业性的特点。这种二元结构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导致了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倾向明显及专业内涵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使得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模糊、易混淆,两者各自的功能或作用更是被大众泛化。
社会工作发展不平衡。
这首先表现在地区间的发展差异上。东部地区社会工作发展速度较快,并成立了许多专业机构及一系列督导制度,而西部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步伐则较为缓慢,相应地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接受程度及发展水平等都有所滞后。其次,社会工作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城乡间的差异上。许多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服务仅限于一些大城市或沿海地区等较为发达的地方,在农村却开展很少,而事实上农村地区可能比发达的城市地区更加迫切地需要社会工作服务为其解决实际问题。最后,社会工作各领域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平衡的。从目前各领域的社会工作发展局势来看,民政领域的社会工作发展时间较早,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而对比之下,其他领域的社会工作实务发展较为滞后。
社会认可度低。
虽然说近几年来社工机构迅速增多,但是主动寻求社工机构提供服务的人群并不多,社会大众对于社会工作服务还不尽知晓或者存在质疑。也就是说,就全社会范围而言,社会工作的职业信任和其社会认同度还没有建立健全。社会大众对于社会工作的认识度、接受度及信任度低,使得社会工作者能够调动的社会资源匮乏,无权感明显,缺乏归属感,这也直接造成了社会工作者专业热情低、服务效率低的不良局面,从而也阻碍了社会工作的专业作用发挥。
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拓展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过程,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且复杂的探究中慢慢摸索前进的。笔者认为,要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环境及文化氛围之间的融合,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以科学的思想观来看待社会工作本土化。
从思想上来讲,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之,不能以一种僵化、死板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工作,若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停滞不前、无需改变的专业,并把社会工作原封不动照搬进我国,只会加剧其在我国社会的不适用性。要以一种理性、辩证、发展的观点认真解读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本土化,把社会工作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科学专业,才能够以全面的眼光正确看待其在中国的适应性及本土化进程。
强化社会工作的本土性理论研究。
一方面,要重视历史的文化积累,关注前人对于社会性问题、社会福利及民生保障等领域所做出的理论性成果,挖掘并继承历史上已有的社会工作理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期达到更好的高度;另一方面,要对西方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及价值理念进行改革或修正,而不是直接照搬和借用,以期达到更好的适应度。
积极开展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加强行动研究。
首先,西方产出的社会工作要想在我国扎根立足,必须要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一些中国化的元素,这就需要对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及专业手法进行中国化的创新,将某些中国社会的特色因素创新性地融入进社会工作的系统中,比如我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乡土人情”“血缘地缘”“政府主导”等特色因素,在社会工作的西方理论基础下要把这些中国式的因素进行创新融合。其次,要紧密结合社会工作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使命,积极介入社会存在的问题或弊端,对切实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专业有效的社会工作服务。最后,针对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现状的不平衡性,也需要积极行动。加强社会工作发展较快地区与后进地区的沟通、交流,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整体化进度提供助力。
加强社会工作领域的相关立法。
社会工作的立法在我国一直属于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关于社会工作的法律法规尚属于一个空白区域。一方面,要将一些现有的社会工作法规及政策继续完善规范,使之能够上升为社会工作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社会工作的发展水平,合理规范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路径;另一方面,需要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的相关立法经验,结合我国社会的本土性特点,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社会工作的法律体系。
向社会大众营造饱含人文情怀的文化氛围。
社会工作本土化所面临的挑战及困难,许多都是由我国传统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氛围所造成的。加强群众对人文情怀的文化氛围的认识,普及相关的人文情怀意识,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开展的活力及热情度,更好地促进专业活动的效率。一方面,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度、接受度及信任度会有所提升,社会工作者能够在服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来自社会大众的善意和理解、尊重,这有助于减少伦理困境的发生;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能够方便地获取到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在其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中,资源的有效调配与利用会大大提升服务的效能。
以正确的导向加强宣传力度。
首先可以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来提升社工的职业化进程,尤其可以积极支持北上广等试点城市的社会工作发展,并通过试点城市的实践结果进行反思及改进。其次,可将宣传层面拓展到社会工作丰富的工作场域中去,如企业社会工作可以利用电台、媒体、杂志、企业宣传刊物、宣传栏或发放员工服务手册等宣传方法,扩大其在社会、社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间的知晓度,营造一个被社会群众接纳和认可的社会大环境,从而提升社工服务大众的效果。再次,要丰富对大众的社会工作宣传内容,不可只一味停留在宣传“社会工作是什么”的浅析层面,而是要将宣传内容多样化,增加社会工作实践知识、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现状、社会工作典型案件和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为宣传内容,从而提升社会工作的整体关注度,树立社会工作者在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的“减压阀”“减震器”“挡风墙”形象,创造“有问题找社工”的舆论环境。最后,还应该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创新宣传手段,如开展主题宣讲活动、举办寻找“最美社工”活动、组织社会工作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报告会等。同时,须创新宣传载体,使社会公众更容易接受,如开通社会工作方面的微信公众服务号,传播社会工作发展动态、热点和前沿理论等。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转型期势必会出现各种因传统与现代相碰撞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作为社会问题的解决者,社会工作需要积极发挥其优势,若一成不变地从西方移植社会工作理念及技术并不具备完全适用性,同样,若一味钻研自己的专属社会工作理论也是不可取的,因此,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路径是其得以适用及发展的根本出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国际与本土间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使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及实践等具备中国特色,适应中国社会,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及困境,是社会工作本土化所需要面对的挑战及探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