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州医务社工发展难点在哪儿?

    更新时间:2018-01-29   点击次数:943次

    医务社工是医务人员与患者间沟通的桥梁,可以弥补医学未抵达的地方,让患者感受到医学在技术之外的温度。

    作为国内引入职业医务社工的先行者,在今年6月召开的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国际会议上,上海骄傲地宣布——全市几乎所有公立二级、三级医院,以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配备了医务社工。

    在为上海这一发展喝彩的同时,反观自身,不难发现,医务社工在省会郑州的发展现状很不理想。

    那么,郑州医务社工发展的难点在哪儿,如何更好地释放其独特的价值呢?

    数量少,认知度极低

    “河南社工看郑州,郑州社工看金水。”郑州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处处长王自兴说,郑州市的社会工作是从2005年起步的,其中金水区发展得较快,但金水区一线社工却仅有600人,医务社工不超过20人。

    医务社工数量少,社会上知晓这项工作的人也很少。社会认知度太低,让很多医务社工非常尴尬。

    “连身边很多卫生系统的朋友都会问我,什么是医务社工,你们主要做什么?有专门设立这个部门的必要吗?更别指望卫生系统之外的人了解医务社工了。”河南省胸科医院社工部主任刘雅敏谈及这个问题时颇感无奈。

    刘雅敏是省会卫生系统内较早接触医务社工的人。2013年9月,河南省胸科医院开设专职医务社工岗位,但很快,刘雅敏就发现一个问题——部门的工作重心变成了救助。

    刘雅敏坦言,通过链接社会资源、基金会等,对患者进行救助,这的确是工作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工作不能成为重头戏。可是,在实际工作中,这部分已成为部门的重心工作。

    “患者认为,我们就是给他们申请善款的。”河南省胸科医院社工部成员贾天食说,甚至有时候,患者认为他们是基金会派驻医院的工作人员。

    此外,从表面上看,医务社工的确介入了省会郑州一些医疗机构,但其发展却呈现零散的特点。

    “姑且不论医务社工的介入形式,单是有社工的医疗机构就屈指可数。”一位医务社工扳着指头数着,河南省胸科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豫欣医院,目前就这3家医院。

    就业难,收入又偏低

    回忆起2014年毕业时的情形,贾天食、宋一鸣、张翼这3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同班同学深感庆幸。当年,恰逢河南省胸科医院社工部招聘该专业硕士研究生,通过考试,他们于2014年6月9日来到该院上班。

    “我们班有30多个学生,最后只有五分之一的人从事本专业工作,没有合适、对口的工作岗位是他们脱离本专业的主要原因。”宋一鸣说,“南方城市设置医务社工岗位相对多一些,我实习时就是去了深圳,由深圳龙岗区春暖社工服务机构派驻在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开展社工服务。”

    郑州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张明锁同时还是郑州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主任。他坦言,学校每年培养100多名社工专业硕士研究生,但就业率并不高。

    “以医务社工项目为例,目前的情况是政府购买了,项目才存在,否则项目就不存在。这个不确定性也直接影响了社工的就业。”王自兴坦言。

    退一步说,即便顺利就业,但收入低的问题,又让本就为数不多的医务社工想要离开这个行业。

    燕子(化名)是金水区一名具有初级职称的助理社工师,2013年毕业后,从事医务社工工作,每月工资3000多元。时至今日,她愈发迷茫要不要继续从事这份工作,工资本就不高,还没涨过,而且随着结婚生子,开销日益加大,加上婚后婆家距离单位远,油费、停车费等也没有补助。

    “个人的发展空间也很有限。”燕子说,目前她所能看到的职位晋升空间,是从一线社工到项目负责人,再到总干事(等同于单位的部门负责人)。

    “政府购买的话,基本上一个岗位一年是65000元,除去‘五险一金’,岗位工作者平均每月能拿到手的也就3000多元。”王自兴说,收入普遍偏低,也是制约这个行业发展的问题。

    推进慢,模式较单一

    “社工作为舶来品,是需要推广的。”王自兴说,社工行业的发展,是城市进步与文明的体现,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推广、发展社工与其城市定位是相符的。为此,郑州市民政局曾购买了一个医务社工项目,投放在郑州老年病医院,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医疗卫生机构、政府等行动起来,从而推广医务社工服务,但从实践操作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据了解,目前只有金水区购买了社工服务,但也没有再分类投在医务项目上。

    “医院出资购买社工服务的,我也没有听说过。”燕子直言,曾经有一家市级医院对医务社工工作认同度很高,她还做了项目书、标书等,但最终,这家医院依然没有出资购买医务社工服务。

    事实上,医务社工的结构模式多样(详情见该系列报道之二),政府出资购买医务社工项目,然后派驻,这一模式只是医务社工实践模式之一。但是在郑州,目前只有政府出资购买和医疗机构设置医务社工岗位两种模式。

    王自兴习惯于称“医疗机构设置医务社工岗位”为体制内模式,属于医疗机构自己培养医务社工。在他看来,这种模式下,医务社工无论是就业的稳定性还是收入,都会高一些。但是,仅有这两种模式肯定是不够的。

    “医务社工行业要蓬勃发展,就要破解这些难题。”王自兴坦言,除去上述问题,社工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问题,也很迫切,上海市把社工作为一种劳动资格,但在其他地方,尚未达到这样的认知和认可度;社工高等教育在培养上要加强细化和专业化,目前河南很多高校开展了社工专业,但是培养的基本上都是全科社工,没有进行专业细分;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加强培训,尤其是实务方面的培训、研讨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前提是,了解、认识、认可这一事物。很多医院甚至政府主管部门都不了解社工,如何支持发展、出台政策?因此,在这个层面上,媒体的宣传推广非常重要。

    张明锁认为,各地的社工机构需要联合起来,建立社工行业组织,规范行业发展,推动社工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保障社工服务质量;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交流,形成良好的社工环境,使社工得到广泛的认可、尊重。


    公益先锋 更多